close

資料來源:神
先說一個小故事。為了做好本專題「他山之石篇」,我的同事特別查閱文建會資料,這才發現,文建會雖在一九九五、九七年分別考察愛丁堡、亞維儂藝術節,後者還由前主委林澄枝率隊前往,但考察報告扣掉一堆應酬照片後,只有內容極其鬆垮、薄薄的九頁及七頁。

這種官方考察品質,對照當前台灣新興節慶各種亂象,可以套用一句陳文茜書寫這兩大藝術節時的感嘆:「可惜你只留在台灣。」

看見焦慮掙扎與感動

算起來,這是中時政治組國會小組近年第三度進行深度調查報導了。

前年,我們巡迴全台揭露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的診斷與對策;去年,我們關心農地休耕政策的破敗與出路;今年,我們深入觀察新興節慶亂象,在年初就提出警訊,希望今年陸續登場的各類節慶活動能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輒。

盡管節慶有很多種類型,我們提出的問題意識卻非常清楚:由縣市政府舉辦,各式從無到有的新興節慶,雖已是方興未艾的社會趨勢、文化消費時代來臨的重要象徵;但是,為什麼立意良善的節慶活動會在執行層面嚴重扭曲變形?從中央到地方應該如何導正改善亂象、避免浪費公帑,進而實質提升文化內涵?

在巡迴調查、大量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藍綠縣市長的焦慮與掙扎。

這一年才剛剛開始,我們已經在縣市長身上,看到令人喘不過氣來的強大競爭壓力。他們的臉上,寫著輸人不輸陣的無奈、燒錢活動辦與不辦的交戰、官僚習氣與新興趨勢的撞擊。對他們來說,節慶活動跟政績、連任已經連上等號,這是一條再也無法回頭的不歸路。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其他令人感動的場景,證明這條不歸路仍有變好、向上提升的可能。

例如,我們在嘉義縣文化局長、「交工樂隊」成員鍾永豐的眼中,看到了官員不隨波逐流,捨大型節慶深耕基層文化的堅持,那種堅定眼神令人動容。但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在各方壓力下到底還能撐多久,可見外在有形、無形的拉力有多麼強大。

另一個小故事是:我們在連絡採訪對象時,幾度遇上對方開口:「你們要多少錢?」我們強調「這是採訪報導」,對方立刻接上「是呀,就是問這個報導要多少錢」。我們雖在百般澄清後完成採訪,心中仍留下揮之不去陰影。在揭露新興節慶亂象,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檢討反省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自己的責任。

台灣主要報紙、電視台幾乎都是節慶活動的承攬者,換句話說,都是廣義的既得利益者,這是新興節慶亂象始終沒有獲得合理監督的原因之一;將過高比例預算花在媒體宣傳上,導致花在展覽內容的經費相對降低,更是部分新興節慶品質不佳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普遍現象中自我反省,其實是非常尷尬與汗顏的。

我們必須坦白承認,本報系承辦宜蘭綠色博覽會等活動,對此項專題是一種無形壓力。這項壓力驅策我們必須更加忠於所見、不偏不倚,以免落人口實、自打嘴巴。我們也在成功篇討論綠博經驗時特別加上附記,誠實說明背景並接受公評,以對讀者負責。

文化就是生活,並非高不可攀、遙不可及,這是新興節慶應該帶來的重要意義。但我們發現,許多新興節慶只是把這項平實理念當做口號,只從參觀人數等量化數據衡量節慶成敗,不曾品味文化生活的打動人心與美好品質。人人都有參與的責任

儘管「人人都有責任」已是檢討任何社會亂象時的陳腐結論,但我們仍然要說,讓節慶文化深入這塊我們熱愛的土地,真的不只是各級政府與策展團體的使命,而是地方社區、文史專家、傳播媒體及你我所有人無可迴避的監督及參與責任。

我們衷心希望,這七篇系列專題是一個遲來的反省起點。檢討現在、策勵未來,是要讓新興節慶可以真正成為地方光榮,讓傳統節慶能夠真正召喚遊子返鄉,從而讓台灣在全球化浪潮中迎向全世界。

唯有用心灌溉,節慶文化才會開花結果,我們如此深信。

--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xgirl6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