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電視換頻 NCC:將對上下游垂直整合業者高密度審查
2006/12/07 19:30
記者顏瓊玉/台北報導
有線電視頻道變更常引起民眾反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7日通過「處理有線電視頻道規劃變更參考指標」,將較具爭議性的變動比率概念弱化,強調區塊規劃重要性,且對於系統業者有產業上、下游垂直整合關係者,將採較高密度審查。此參考指標自96年起至有線電視數位化普及前實施。
NCC表示,參考指標是根據通訊傳播基本法及有線廣播電視法意旨,並彙整NCC成立以來廣泛訪談、相關公聽會、團體協商座談的意見及公民團體關心的議題,訂定參考指標,作為處理申請有線電視頻道變更案的內部參考。
NCC表示,該參考指標與95年參考指標最大不同在於,已將較具爭議性的變動比率概念弱化,並強調區塊規劃重要性;並仍延續頻道規劃四大施政面向,即「維護消費者權益」、「健全產業秩序」、「落實多元傳播需求」及「照顧兒少及弱勢族群傳播權益」。
此參考指標自96年起NCC受理系統業者申請頻道變更案時開始實施,NCC也將對於系統業者有產業上、下游垂直整合關係者,將採較高密度審查。NCC提醒系統業者如擬變更頻道,應先審視該參考指標內容,妥予規劃,如無法完全符合,也要提供充分的說明。
- Dec 12 Tue 2006 01:06
有線電視換頻 NCC:將對上下游垂直整合業者高密度審查
- Sep 23 Sat 2006 23:20
電影芝加哥的啟示
◎郭宏恬/媒體識讀推廣中心研究員
2001年由好萊塢明星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與伊旺麥奎格(Ewan Gordon McGregor)所主演之電影《紅磨坊》(Moulin Rouge)票房在全球開出紅盤,沉寂已久的歌舞片又開始引領風騷。在2002年,好萊塢又出現了一部歌舞片巨作-《芝加哥》(Chicago)。
「芝加哥」風潮
電影《芝加哥》改編自知名百老匯音樂劇,原著莫琳達拉斯瓦金(Maurine Dallas Watkins,亦譯莫蓮.屈金斯)於1926年創作了名為《The Brave Little Woman》的舞台劇本,乃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故事背景為伊利諾州庫克郡(Cook County)發生的一件謀殺案。莫琳達拉斯瓦金為美國《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記者,故在劇本中處處批判當時報界追求煽色腥(sensational)的作法。約翰康特(John Kander,又譯約翰戡德)和佛瑞德艾伯(Fred Ebb)則將《芝加哥》改編為音樂劇,並把該劇之情節從描繪報界的腐敗,改為娛樂圈和報界互相利用的現象,以更生活化的劇情貼近觀眾。《芝加哥》1975年首次於美國百老匯上演即大獲成功、嘉評如潮,並獲得十一項戲劇界人士夢寐以求的東尼獎(Tony Awards)。
此齣舞台劇數次被改編為電影上映,早在1927年就有改編的默片《Chicago》,1942年又有以女主角之名為電影名稱的《Roxie Hart》,而2002年好萊塢又推出由芮妮齊薇格(Renee Zellweger)、凱薩琳麗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及李察吉爾(Richard Gere)所主演的電影《芝加哥》,仍是頗受好評,並入圍2003年第七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多項獎項,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勞勃馬歇爾)、最佳男配角(約翰雷利)、最佳女主角(芮妮齊薇格)、最佳女配角(皇后拉蒂法、凱薩琳麗塔瓊斯)、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歌曲及最佳音效等十三項提名,最後並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輯及最佳音效等五項大獎。
精彩的《芝加哥》劇情
電影《芝加哥》的故事背景是1920年代,凱薩琳麗塔瓊斯所飾的薇瑪原是芝加哥舞廳裡當紅的主秀歌星,但因殺害偷情的丈夫與妹妹而被警方逮捕。芮妮齊薇格飾演的蘿西是薇瑪的粉絲之一,雖然出身平凡,但一直希望能像薇瑪一樣站上舞台。當蘿西得知情夫是利用她的明星夢接近她,而非真心想幫助她登台表演時,被欺騙的蘿西在忿恨之餘失手殺了情夫,因而鋃鐺入獄,並在獄中遇到了薇瑪。
當蘿西得知薇瑪聘請了知名的律師比利(李察吉爾飾)幫她處理謀殺官司時,蘿西希望可以透過薇瑪與比利搭上線,未料薇瑪冷眼相待也無意幫她,幸而蘿西癡情守候的丈夫一再向比利求助,比利才終於鬆口答應協助蘿西,藉由他一向擅長操作媒體的手段,立刻讓新聞記者將焦點從薇瑪身上轉移到默默無聞的蘿西。向來想要成為眾人焦點的蘿西,一旦變成鎂光燈下的主角,便無論如何都不願將此寶座拱手讓人。在此部電影中,蘿西、薇瑪和比利為了抓住媒體而使出的種種招式,正是電影《芝加哥》中最精采的部分。
喜好緋聞與醜聞的媒體
「小報化」(Tabloidization)的現象,起源於西方商業化的傳播媒體。所謂小報化即是指媒體的報導取向採取煽情主義,對花邊新聞或醜聞有特殊偏好,而不以正經嚴肅的國家社會大事做為關心的焦點,傾向吸引低收入層次市場來獲得最多的收益,而電影《芝加哥》中即點出了這樣的媒體現象。
在1920年代,最為普遍的大眾傳播媒體是報紙,蘿西謀殺情夫的事件由於戲劇性夠,故而登上了報紙的頭版,立刻引起了社會大眾的注意,蘿西亦成為當紅的新聞話題人物,不僅廣播媒體以即時轉播的方式報導蘿西案件開庭的情形,報社甚至事先印好蘿西被判有罪及無罪的兩份報紙,在第一時間得知判決後,便由報童以號外方式叫賣符合判決結果的那份報紙,以「充份的準備」搶得商業先機。
紅或不紅都是一瞬間
美國的普普派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說:「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十五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body will be world famous for about 15 minutes.)。」在電影《芝加哥》中,首先是身為紅牌歌星的薇瑪因謀殺親夫被逮捕而更加出名,接著則是默默無聞的蘿西因為槍殺情夫而成為媒體焦點,正當蘿西沉浸在名氣當中時,由華裔女星劉玉玲(Lucy Liu)客串演出的角色,因為犯下情殺案件幾乎就要搶走蘿西的鋒頭。當時的媒體已然如此不斷追逐新的話題人物,爭相報導各個具爭議性的故事,更遑論是今日產業生態更複雜,競爭更激烈的媒體了。
媒體功能趨於窄化
媒體以名人的個人背景故事寫成報導來吸引讀者的目光,藉由販賣名人隱私來獲利,同時滿足平凡讀者偷窺名人的慾望,而越是煽色腥的內容越是大受一般民眾歡迎。想要成名的人則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爆料」自己具有市場價值的私生活,順勢成為傳媒寵兒,享受被注目的感覺。在這種看似三方通贏的局面下,讀者既可享受輕鬆簡單的娛樂,媒體也可以在利潤上大有斬獲,意圖成為紅人的亦可享有盛名,但媒體的功能卻將越來越限縮於提供基本的消遣,而其他的功能如提供資訊、解釋事件的意義、傳遞文化或是動員社會的活動等都有可能被排擠。
德國的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學者哈柏瑪斯(Jürgen Habermas)曾提出「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認為媒體可以成為一種私人領域外的社會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可以產生公共辯論,甚至促進民意的形成。然而商業化的媒介結構,卻會影響公共領域的品質,甚至對公共領域造成傷害。反觀國內如今的媒體現況,娛樂性越強的媒體確實發展越來越好,賣的最好的報章雜誌正是以醜聞或桃色緋聞報導為主。如此演變下去,政治、經濟等重大議題相對於軟性話題而言反較不受大眾重視,長期下來的確可能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影響。
《芝加哥》這個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黑色喜劇,正如傳播媒體近年來的縮影,電影中罪犯與媒體相互利用的景況,顯現出人性的自私與偽善,真理不但未能越辯越明,價值反而更加扭曲。《芝加哥》以不帶教條的諷刺手法,在詼諧戲謔之下點出媒體與新聞人物間關係的荒誕可笑。今日炙手可熱的紅人,明日隨時會被下一個爭議焦點取代,嗜血的媒體日夜緊抓一波波的新聞潮流,直到話題人物不再有任何剩餘價值,載浮載沉的卻不只媒體記者與新聞人物,更包括了自以為是局外人的閱聽大眾。觀眾、讀者,誰能真的「旁
觀者清」,絲毫不受媒體操弄?
- Sep 20 Wed 2006 23:51
RFID大廠Symbol摩托砸39億美元收購
RFID大廠Symbol 摩托砸39億美元收購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手機大廠摩托羅拉週二宣布以三十九億美元現金,買下專門製造條碼掃描機與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的大廠Symbol科技。此一收購行動除了可以擴展與企業客戶的機會之外,亦將大幅推動他們的企業行動策略。
摩托羅拉指出它將支付Symbol每股十五美元現金,只比週一收盤價一四.六七美元高出二.二%。由於傳聞將被收購,Symbol周一暴漲一五.四%。周二盤前,Symbol小跌一.二%。
摩托羅拉董事長兼執行長桑德在聲明中強調,在數位朝向行動化的時代中,「這項交易將大幅推升摩托羅拉的企業行動策略,並符合我們把重心建立在已經表現相當強勁的智慧財產資產」。
靠著收購Symbol,摩托羅拉將可迅速推進行動資訊運算與RFID的技術領域。Symbol本身專門製造在超級市場可看到的條碼掃描機。但最近幾年該公司更積極進軍RFID市場,因為他們預期這些以微晶片為基礎的傳送無線信號,將能更有效率追蹤企業庫存流向,並很快會取代目前的條碼技術。
只不過成軍三十一年的Symbol,雖然擁有行動資料管理的多項業務,不過卻無法實質轉換成獲利。到六月底為止的過去十二個月來,該公司銷售為十七.八億美元,淨收入則為九七二○萬美元。然而它的銷售自從二○○三年以來只成長六%,至於淨利毛利更始終難以擴展。
- Sep 20 Wed 2006 15:48
「媒介生態學」創始人N.Postman逝世
「媒介生態學」創始人N. Postman逝世 | ||
|
- Aug 30 Wed 2006 00:21
研所準備心得 師大大傳 政大廣電 轉自戴然傳播
(2006 政大廣電所、師大大傳所 )
各位學弟妹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紹一下: 姓名:陳柏佑 畢業校系:臺灣師大國文系 錄取學校:政大廣電所、師大大傳所、北大社會所(備取)、東吳社會所(備取) e-mail:taiwanleg@yahoo.com.tw 以下是我的心得分享:一、前置作業 所謂的前置作業指的是你在決心投入報考傳播所的戰場前所需要先思考的幾個問題,請注意必定先深入的思索過這些問題,並且擁有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再投入這場戰役。第一個問題是「為何要報考研究所?」首先,有許多人報考研究所的因素是「大家都在考」,但請注意這種「從眾」的心態並不是一個準研究生所應具備的,研究生最重視的是獨立思考、批判、判斷的能力,如果只知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即便能進入研究所,也會唸的相當痛苦。記得,研究所只是另一個痛苦的開始而已(好像很可怕的樣子 = = )。 二、唸書方式 在這一項目我打算分享的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唸書的行事曆,另外一部分是我對各科的準備方法,以下略述之: 1. 唸書行事曆: 我是從去年三月報名,四月開始補習的。然而從四月一直到七月,我除了去聽春季班的課程以外,其他唯一作的唸書工作就是「唸英文」!因為英文真是太重要了!(容後補述),唸英文唸累的時候,就看一些春季班的參資及上課筆記,整理一些重點寫在上面,這對於傳播板塊的基模建構很有幫助。建議學弟妹在這段時期要保持的輕鬆的心態,即便自己完全沒碰過傳播領域的理論也不要慌張,也不用急著想先去搞懂(到了暑期班你就會發現 戴 老師教的很詳盡,這段時期花太多時間先自修傳播理論會後悔的)。就先以英文為主,春季班就當作聽聽演講(或是聽 戴 老師耍寶),一切慢慢來不急!英文卡重要,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英文回復高中時代的實力。如果你還有閒暇的話,可上各校網站瀏覽一下,想像自己穿梭在自己喜愛的校園的英姿,讓考上那間學校成為你的「夢想」,唯有夢想才能逼迫你前進。另外,也可去一些媒體相關網站瀏覽學者的文章,訓練一下自己的批判思維能力。如果你真的還有多餘時間想對傳播理論進行初步了解的話,我建議以 林東泰 老師的大眾傳播理論或是 翁秀琪 老師的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兩本書為主,不過,翻過去就好,千萬不要花太多時間在上面! 到了暑期班(七月),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當個「乖學生」,該去上的課就乖乖去上,即便位子很擠也要用心聽,把所有的重點記下來,因為這時期的課每一堂都重要到極點,而你的基礎實力也是在這一時期奠定!而在錄音方面,我自己到後來是都沒有錄音,一來我很懶,錄音回去懶的再聽一遍,另外就是不錄音會迫使你自己專心聽課,同時也訓練你集中注意力的功夫,這在以後自己蹲圖書館唸書時是相當重要的。在這段時期,我除了如火如荼的去補習班當慘綠少年以外,其餘閒暇的時間還是拿來唸英文,那段時期我常不自覺的以英文進行思考以及發言,可說是進入了一個崇洋的境界。另外要注意的是,當天上課內容回家後一定一定一定(八百個一定)要重新看過一次,讓那些白紙黑字在你腦中落地生根,這在日後會省下相當多的唸書時間,因此,暑期班時期的用心與否,可說是決定了考場勝敗的最大關鍵。 暑期班結束後,從十月開始,就輪到弟子「修行在個人」的時期了。在這個時間以內戴老師獨特的大賞「每週一問」會開始論番伺候各位,然而透過每週一問的鍛鍊,不但可以訓練自己統整組織資料的能力,也可以訓練自己寫字的手感,更可藉機挑一隻跟你最夫唱婦隨的好筆帶上考場,簡直就是一舉三得。而每週一問的內容也應該成為你的獨門密技,是你建立與其他人寫考卷風格殊異的關鍵,所以,請記得一定要好好好好好好好 ( 八百個好好 ) 寫,每週一問寫的好,對於你腦中的傳播基模基礎幫助愈大,可以說,決定了一半以上未來研究所戰役的關鍵,就如同戴老師所說的,會上榜的幾乎都在這個班上,但大部分落榜的也在這個班上,其中關鍵我認為就是對於「每週一問」的撰寫用心程度,以及消化理解程度之區別。很多學弟妹可能會問,每週一問用手寫還是電腦打比較好呢?我自己認為是用手寫較好,因為記憶會較深刻,同時也有助於對大量書寫的習慣。但是若時間真的不夠,或是要留待日後修改,用電腦謄打也很好。最重要的就是,請儘量準時交齊每一週的作業,一週都不要缺交。我之前有兩個禮拜的沒交,直到今日仍然梗梗於懷(傳家寶少了兩份)。另外,每週一問並不是「寫的越多越好」,並不是並不是(戴老師也說不是了),而是要能從中粹取資料的菁華,並完美呈現,將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但是份量當然也不宜太少,以我為例,我大每一週的主題都會參考十篇以上的論文(時間不夠的話就瀏覽過去,然後用筆劃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寫作篇幅最少也應該快十頁(一頁兩面),最多則不到二十頁。(天地可表, 戴 老師可證)。在這一時期我同時努力閱讀一些傳播聖經書籍,搭配講義及參資,並且減少了唸英文的份量,在每週一問加上對於多本傳播聖經的閱讀,大多數人的傳播地圖應該要在這一段時期建立完全,最晚最晚十二月前一定要把必看的書籍都看過一次。 到了十二月,除了過聖誕節、繼續看傳播聖經書籍以外,我開始在這段時期狂作考古題,通常是要求自己一天最少要寫兩題。剛開始寫當然很慢,不過慢慢的會越寫越快,同時要記得計時,寫完後不管寫的好不好都要拿給戴老師改。在作考古題的過程中,我慢慢的鍛鍊自己成為絕佳的考試殺人機器(或是訓練有素的狗),培養了一看到考題就能答出答案的必備條件,請記得,考試是沒有時間想的,一定要馬上就反射性動作寫出答案,所以多作考古題是必須的,而考古題也可作為日後整理筆記的素材。 一月份時,應該是所謂「回收」的時刻了,這時候應該要把所有的重點書籍都要看完,並且具有一定的熟稔度。而我在這段時期之外,除了繼續狂作考古題之外,也開始慢慢的進行對自己筆記的整理。作出一本自己的筆記是很重要的,因為筆記的東西是「你自己說」的東西,在上百個補習班學生的考卷上,改考卷老師瞄過一張考卷的三分鐘之間,若你不能寫出「我自己說」的獨特見解,給予老師深刻印象,那你絲毫沒有任何脫穎而出的機會!因此,在一月裡,應該要是你最用功的時刻。而二月的過年時期,也千萬不可鬆懈。在漫長的抗戰生涯中,過年是很容易讓人產生放棄念頭的一大關鍵時刻,然而,都唸了一年書了怎可在考前一個月前放棄呢?不管你覺得自己上的機率多麼渺小,請繼續努力的撐下去,一定可以考上自己理想的好學校的。在二月份,我正式開始整理我的筆記, 就是想像自己是補 習班 老師編寫教材一般的方式來弄。由於第一間學校交大在 三月十一日 就考,因此我的筆記其實並沒能來的及完成,但起碼具有了一定的份量。因此,學弟妹們應在一月,最慢一月中就要開始整理自己的筆記,自己的筆記若弄得出來考上的機率會提高很多很多。然而,在這段時期內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完全沒碰英文,連單字都沒背。所以我連原先被的單字也都忘掉了,之前花好多時間看的英文瞬間減損大半成效,真是嗚呼哀哉!希望學弟妹在這段時間內還是能儘量多少放一些心力在背單字上面,畢竟英文還是傳播所最重要的考科。 拉里拉雜的講了一堆,以下是我唸書大致規劃的簡圖: 四月到六月:唸英文、上春季班、瀏覽各校網頁及媒體相關網站、放鬆心情玩樂 七月到九月:專心上課、複習課程、唸英文、偶爾翻閱一些雜書 十月到十二月:專心交作業、開始瀏覽並練習考古題、專心唸專業科目、瀏覽相關雜誌及報紙注意時事新聞 一月到三月:狂作考古題、整理筆記、勾勒出屬於自己的傳播地圖 2. 各科目準備方法: • 英文: ( 2 )傳播理論: ( 3 )電媒: ( 4 )社會學: ( 5 )國文: 三、其他建議 這一部分我羅列一些自己在面臨考試時常會遇見的狀況或一些自己主觀的意見,希望在學弟妹遭遇同樣問題時,能對於你們產生幫助 1. 非常焦慮:考研究所是一條艱辛而漫長的路,也因此會產生很多的焦慮,這種焦慮最可能的就是原因,就是「別人好像都很強」!是的,由於考傳播所的人數眾多,你很難真正得知你的實力大概在哪個程度,補習班雖然有模擬考,但也只限於專業科目,因此會產生這種感受是很正常的。但是希望大家保持樂觀,把自己的進度準時的完成,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算真的不幸落榜也值得為自己喝采。面對這種感受你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擔心上面,更重要的應是「把自己的時間妥善利用好」,這樣你的上榜機率就比別人大。當然擔心還是難免的,所以偶爾也要放鬆自己,痛痛快快的大玩一番或大睡一覺,不必為自己的這些行為感到有罪惡感。考研究所同時還可以作其他事,不要把為了考研究所拋棄了所有的東西。 2. 多蒐集研討會資訊:研討會的論文都是現在研所老師及學生的最新研究方向,對於猜考題還頗有助益,雖然可能聽不懂,但去參加一下研討會,拿一下研討會論文,對於放鬆自己、掌握考題趨勢都很有幫助。另外藉由研討會見識一下學者風采、想像一下未來自己研究生的生涯,這也是一件好事。 3. 不要看太多書:一張考卷只能寫一百分鐘,寫不了太多東西,因此學會「如何考試」比「如何做學問」更加重要,這是研究所考試一個很無奈的事實。在面對研究所考試時,如何歸納出自己的獨特結論及論點是比讀很多書是來的更重要的,同時讀很多書固然有利於自己專業能力的培養,但首先英文仍是所有考科中最重要的科目,而非專業科目;其次唸書若沒整理成自己的筆記是很快就會忘記的,與其多唸書不如多整理一下,將之前看的書中重點整理出來。記得研究所補是比誰唸書的時間多,而是比誰運用的更有效率,書真的不要看太多,這我有切身之痛(為了看一本太難的書耽誤了作筆記的時間)。 4. 要背一些東西:寫考題固然注重融會貫通的能力,但該背的東西還是要背一背,考試時引用專家學者的論據遠比自己空口白話要好的多,畢竟較有可信度。(就算是寫自己的論點,也要藉由專家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所以在一月收割時期開始,請好好的背一些東西,如自己的筆記、學者說過的話、考古題等等。 5. 重視筆耕:考試時是用筆寫東西,這跟用嘴巴說明想法有很大的差異,況且又有時間壓力。所以請一定要常常進行筆耕的功夫,多寫寫考古題、投稿言論廣場(這對面試有很大的幫助)等等,在考試前 一兩 個月,自己寫過的每週一問及筆記和考古題應成為你唸書的主力。尤其是考古題,由於傳播的考題常有重疊之處,同時很多概念是適用於許多題型的,所以一定要好好重視自己寫過的的考古題,把它看熟,在考試時看到類似的題型就可以不用想立刻浮現自己的答題架構。 6. 答題篇幅拉大:答題時申論題要有一定的份量才足以獲得一定分數,然而在改考卷的三分鐘之中,老師其實並沒有時間真正去算你寫了多少字,所以你要想辦法讓自己的份量好像看起來很多,讓老師滿意。常見的方法就是縮排,讓自己的行數好像寫的很多,另外就是把考古題背熟,在不用想的狀況之下自然文思如泉湧,寫的會比一般人的篇幅來的更多。但也請注意,即便寫的多,真正重要的關鍵仍是要寫的「有層次」、有一定的架構,而非雜亂無章的答題方式。 7. 論述方式:我認為考傳播所最難的不在於了解眾多理論、看很多的書,而在於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表達的有條不紊,因此如何寫出好的「論述」反而是最重要的。一般而言,要使論述看起來有層次最普遍也最簡單的方法是「下小標」,然後藉由正反並陳的方式說明此一概念,然後提出結論。而我有時也會利用一種常見的論文寫法,此一寫法如下:首先, …… 其次 …… ,最後 ……. 。綜上所述 …….. 。當然,這只是一種參考。各位在寫每週一問找資料時,也可藉機模仿一下那些學者的論述方式,如果你急著想看的話可去媒改網站參考一下那些老師寫的文章。然後記得寫考卷時要運用較學術性的字眼,例如文化政治、意識型態、迷思、霸權等等,並且要自稱「學生」及「考生」。 8. 不要把補習班講義背太熟:戴老師的講義編的極好,但請不要把他的講義當作聖經,背的滾瓜爛熟,因為這樣你在考試時寫的就會是全是講義上的東西,沒有自己融會貫通的思想,同時會產生好幾十人答案都類似的情況。因此,建立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性是最重要的。有些沒補習的人(雖然少,但還是有,像我國文系的學長姐完全沒補習今年也考上政大跟師大),由於完全沒看過補習班講義,因此反而能因寫出跟補習考生完全不同的答題風格而獲得改卷老師青睞。這其中的關鍵,仍在「自我風格」的塑造。 9. 乖乖聽戴老師的話:我知道大家為了考上理想學校都會很著急,但是要考上的關鍵除了自己努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聽戴然老師的話。老師已執教十幾年,經驗豐富,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他比所有人都清楚。因此,一切請聽他的話來行動,什麼時候該寫東西就乖乖的作,什麼時候該組讀書會就什麼時候組,他說的話才算數,如果你還有多餘時間的話(例如你是英文系,可省下唸英文的時間。)再考慮拿這些時間來作別的事情。 10. 多報一些學校:考試時運氣實在是太重要的因素,往往正取跟備取的分數也相差不到十分,因此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多報一些學校好。而且大家也不用因為師大要考研究法就不報師大、臺大是新聞所怕自己新聞學不強就不報臺大,我要跟各位說的是,完全不用怕這些東西!以研究法為例,我自己也是到考前三天才開始把趙老師的研究法講義拿出來看,整理了一份小小的筆記,而我詢問沒有補習唸書時間比我多很多的同學,他的情況也是如此!而雖然我考師大時雖然研究法完全不會寫,但分數反而還不差,至少不會輸別人太多。因此我也相信,研究法很強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不必為了加考這一科就不報師大這間好學校。而以臺大新聞的新聞學為例,其實就算完全沒唸新聞學也不見得就會考的很差,只要你對時事有一定的敏銳度,常常注意重大新聞,多看報章雜誌的評論,應該還是能拿到一定的分數,也不會因為是專攻廣電的就一定遜於專攻新聞所的考生(像我今年新聞學有 65 分,還算可以)。另外臺大雖然極度重視英文,但若你社會學具備一定的實力,我想多少是可以彌補英文能力的不足的,因此,希望大家還是可以多多報名一些學校,畢竟有報有希望,除非你確定那間學校你完全不想念。 11. 不要放棄任何一科或題目:研究所考試是絕不容許放棄任何一科的,因為考的科目也不多,同時雖然專業科目高分的人分數差不到哪去,但是放棄的人跟有準備的人分數還是會差很多很多的,所以請千萬不要放棄任何一科,就算是英文也一樣,就算這科真的實力不如人,起碼也不要讓它輸太多但完全無法挽回的程度。另外,考試有不會寫的題目一定要掰,能掰多少是多少,千萬不要空著,也不要跳著題號寫。不要想說這一題不會寫把時間留在其他題上拿更多分數,這是不太可能的。花很多時間在其他題上面分數不會多上幾分,但一題沒寫 25 分就這樣沒了,所以不會寫一定要掰,況且你不會寫大概也沒幾個人會寫,千萬不要放棄,因為傳播就是問些生活上的東西,你不會寫就用自己的經驗去答題,最少能獲得一定分數。 四、 讀書會 是在大概九月下旬吧,很乖的聽戴老師的話說要組讀書會時才去參加讀書會。讀書會最大的功用就是「綜效」,通常我們讀書會採「主題」的方式,一個星期討論一個主題,例如數位電視、 3G 手機等等,然後成員(五個人)開始去找資料,並在下週印給大家分享並報告。有時候我們會分配一本書(如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讓大家分章節看並印大綱及口頭報告,這個方式很有效,因為你自己也在報告的同時整理出了自己的一套思考方式。在每週一問的作業開始後,我們也會在每週一問批改發還後由我負責將大家的每週一問印給所有成員,並且討論。在十二月後我們會規定每天要寫兩題的考古題,然後統一由我拿給老師批改,發還後再互相討論,這種互相督促的效果確實收到了很大成效。因此,理想的讀書會可使每個人的實力提高很多,藉由讀書會運作也擁有情感扶持的功能,這種「戰友」的情誼更是支持自己繼續努力的一大利器。 五、參考書目及網站 以下是一些推薦的網站及書籍,大家可參考一下。 1. 網站: (有打*的特別重要) ˙ *自己最想就讀的念的學校的網頁 2. 期刊: • 新聞學研究 3. 書籍: A.傳播理論 B.電媒: • 戴 老師的講義 C.社會學 以上是我的讀書心得,各位學弟妹仍有疑惑的可去我的留言版留言,或是寄信到我的信箱,我會盡量回答的,另外請盡量在我的留言版發問,我會把答案挪到網誌上,讓所有人都看的到,若是寄信給我我也會挪過去,方便大家瀏灠囉。若不想要的話就跟我講一下,謝謝,祝各位學弟妹都能金榜題名。以下是我的留言板。 |
- Aug 30 Wed 2006 00:16
各校準備心得..中正電傳轉自戴然傳播
(2006 中正電傳所、世新新聞所 )
(一)資訊蒐集 首先 傳播根本是個大雜燴,接枝各社會學科綜合而成,可以利用通識課或旁聽其他系所的課程,例如和管理學 社會學 政治學 心理學 文化相關的課程都會有幫助。 ( 可參考各學校簡章 有選考的不出這幾科 ) 上這些課程可以幫助你將來唸相關書籍更快進入狀況。 === 以下是我自己補充的東西 === 5. 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 6. 草根媒體 ( 這本講 BLOG 語氣太樂觀但也滿詳盡 ) 9. 流行文化社會學 因為我自己喜歡網路方面還有文化研究的東西所以涉獵的書大概比較偏這一方面。另外還有一些探討關於資訊社會的書也有幫助。還有一本 " 如何讀一本書 "( 書名大概是這樣 ) 這本書滿多學長姐推薦,教你如何有效率的看書。當資訊太多的時候 篩檢的工夫是很有用的,而且我覺得也是本終身受用的書。至於這些書我如何吸收利用,接下來的筆記作法會更詳細說明。 雜誌的話 因為我有組讀書會的關係 所以都是由別人負責, 但是不脫以下幾本: 3. 數位時代 ( 以下排序憑印象寫 沒有任何意義 ) 1. 羅世宏 老師 telshl's blog http://blog.xuite.net/telshl/blog 2. 管中祥 老師 benla's blog http://blog.yam.com/benla 3. 陳順孝 老師 阿孝札記 http://www.ashaw.org/ 4. 中正學長 龜去來嘻 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 5. 中正學長 電訊傳播的新世界 http://blog.yam.com/oiviv/ 其他還有林林總總各式網站 如 : 苦勞網 傳播學生鬥陣 媒觀 等等一堆就不詳細列舉了。此外 電子報也是不可放過的資源 , 有些可利用 RSS 訂閱,隨時更新資訊,推薦 電子商務時報 立報 UDN 資訊電子報 尚有很多不詳列 。有空逛逛網路 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二)筆記 筆記作法可分成三部份:上課聽講、講義、自行補充彙整。 上課聽講: 平時上課時我並不會一字不漏的抄下所有板書;相反的,我比較喜歡將老師口頭補充的內容記下來;同時上課時若自己有想到任何心得也會立即抄下來,日後是相當好的作答材料。此外,我並無上課錄音的習慣,也認為並無此必要,專心上課即可。 講義: ( 三 ) 讀書會 老師頭幾堂上課就有提到組織讀書會的問題,當然是否參加見仁見智 , 對我而言讀書會是很重要的存在。事實上成立讀書會的目的是相當功利的!簡單來說 , 不就是互相交換資料,各取所需;但是我的讀書會更超越這個最淺的階段! (四)身心調適 準備考試期間最害怕的是遇上彈性疲乏,因此如何調適也是重要一環。由於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在此僅提供個人作法,最好還是自己摸索出最佳方式。 7~9 月 : 9~1 月 : 1~3 月 : 若有任何的問題,或是想看看關於各校考試心得與面試準備,歡迎到我的 BLOG ! http://www.wretch.cc/blog/weinung |
- Aug 19 Sat 2006 22:02
數位電視轉自奇摩知識
何謂數位電視 (Digital TV ,DTV)
數位電視是指 將電視電台之電視畫面與聲音等資訊,利用類似無線網路的數位資料型態傳輸之 電視 訊號的接收裝置。就是將原本為類比式的電視訊號,先轉成一連串的數位訊號,再以數位技術處理、壓縮後廣播,電視機接收到訊號後,便將其解碼,恢復成一般電視訊號,顯示在電視螢幕上。簡單的說,所謂的數位,就是指傳播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對於電視收視者來說,其操作及收視方式與傳統電視並沒有什麼不同,卻可以接收到較高品質的畫面及擁有更多的功能。由於使用了以 MPEG-2 標準為主的數位訊號壓縮技術,因此 DTV 能夠傳送畫質與音質遠勝於現有類比電視的高畫質電視 (High Definition TV , HDTV) ,或是同時傳送數個頻道的改良畫質電視 (Enhanced Definition TV , EDTV) 與標準畫質電視 (Standard Definition TV , SDTV) 節目。 DTV 業者在播送節目的同時亦可透過資料位元串流 (data bitstream) ,傳輸與節目有關或是其它不同服務範圍的大量資訊,因此在影音表現或與電腦資訊產品的相容性皆遠勝於現有的類比電視系統。
數位電視已開播,台灣預計 2006 年起全面停止發送類比訊號,數位電視傳播的訊號以數位處理,與傳統電視不同,因此目前家中的電視,並無法接收數位電視的訊號。不過,只要在現有電視上加上一個裝置,就能夠享受數位電視的寬螢幕、高解析度的服務了。或者,你也可以買一套新的數位電視設備。
台灣就要實現全面數位化生活美景
其實,電視節目數位化就是把電視節目傳送的訊號完全數位化,讓電視擁有高品質的影音效果,這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遠景,而是台灣很快就要實現的電視節目數位化。另外,電視節目數位化最重要的功能不只在於高品質的節目,而是在於經過壓縮的數位訊號,就算上百個頻道,依然只佔了我們電視纜線非常小的傳輸空間,比起我們現在的類比訊號電視,足可提供多五倍的傳輸空間呢!這多出來的空間將可用來提供更多樣化及個人化的數位互動電視服務。
數位電視是一種將電視台發送出來的節目訊號,以數位位元方式傳送至觀眾家中的新科技廣播電視系統,其所傳送之畫面及音質均較傳統類比電視優良許多,且可傳送大量的資料。
在瞭解數位電視何時進入你我客廳之前,你一定想知道專家學者們口中所說的「數位電視」到底是什麼?其實它泛指了視訊相關產業數位化的所有過程!這其中就包含了如用戶端─要將傳統電視機改成數位電視機或是加裝數位機上盒;提供播送服務的業者─要將電視訊號的傳送過程數位化;最後,內容產業─也必須提供數位化的內容,如此我們才能完完全全的收看到不折不扣的數位電視節目,以及數位電視提供的種種前所未有的加值功能和服務。
無線數位電視一般需裝設 UHF 電視天線 ( 市售三合一全頻電視天線亦可接收 , 對應頻率 530M Hz 以上 ), 目前數位電視屬試播階段 , 各地區播出頻道略有不同 , 民國 2004 年 4 月 18 日 全區正式開播 , 各區播映頻道及節目可參閱數位電視委員會網站。
傳統的電視與數位電視主要的差別是訊號處理方式的不同,數位電視的掃描線將增加至一千零五十條,比現有的類比電視五百二十五條增加一倍,並且透過數位訊號處理,可以消除雜訊和干擾,畫面將會更清晰、細緻,而且可以更活潑地呈現,如分割畫面、子母畫面、定格放大等。在數位電視開播後,也可提供隨選視訊 (VOD) 、計次付費 (Pay-per-view) 等頻道服務,讓使用者藉由互動平台主動操控電視,就像操作電腦一樣,可隨時進行食衣住行育樂的資訊或交易。
目前台灣許多業者都宣稱可以提供數位電視的服務,消費者到底要如何選擇?簡單來說,這些提供「播送服務」的業者大概可以分為「數位無線」、「數位衛星」與「數位有線」三種型態。也就是說,業者分別利用無線、衛星、或是有線電視網路的方式,將數位電視的訊號傳送到你我的家中。建議你可以從價格、最方便轉換的方式、以及服務內容來做選擇。
我國於去年六月開播的數位電視,便是屬於「數位無線」播送服務,其主要是將傳統無線電視台所播送的類比訊號轉為數位,不過由於現階段還沒有太多內容與加值服務,所以目前並不普及。不過,數位無線電視由於其無線的特性,未來在行動收視市場,如車內電視上,仍有相當大的發展機會。
至於「數位衛星」的播送服務其實已經推動相當長的時間,在國外,目前發展數位電視服務最成功的國家是英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Star TV所投資的BSkyB(British Sky Broadcasting)公司,其投資大筆金錢發展「數位衛星電視」,提供包括225個付費頻道、37個免付費頻道與82個廣播服務,給予觀眾多重選擇。其中數位互動頻道包括如購物頻道、體育互動頻道、電子節目單,以及運用SMS系統以手機運作賭博頻道的線上下注、與商家連線的互動電視廣告、以及隨選視訊的電影頻道。在2001年年底,BskyB已經取得23%的數位電視收視市占,預計三年內其互動電視的訂戶將成長到700萬戶,占全英國數位電視收視戶的1/3。台灣目前也有業者提供這樣的服務,但是,台灣地狹人稠、高樓林立與公寓大廈的集合住宅方式,嚴格說來並不利於衛星接收器的裝設,加上衛星節目數有限,又無法收視地區性節目,使得衛星數位電視在台灣有其發展上的限制。
而「數位有線」播送服務主要透過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提供,在經過業者興建與升級網路後,就可以直接將所有的電視節目訊號透過家中現成的cable線以數位方式傳送。
數位有線電視最大的優勢在於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地區性節目內容,更在於加裝了數位機上盒後,還可以讓原本單純用來收看節目的電視,變成具有雙向互動功能的超級電視。特別是在台灣,以家家戶戶都已經加裝了有線電視的條件來看,特別適合數位有線電視服務的推展。未來,收視戶只要再加裝一具數位機上盒,就可以最便宜與方便的轉換過程,輕鬆享受數位互動電視提供的各種豐富的功能。
1 、由傳統電視改裝:傳統電視的用戶必須加裝數位轉換器才能接收數位電視訊號。數位轉換器,又稱機上盒( Set-Top Box ,簡稱 STB ),放置於電視機之上方,可將空中收到的訊號轉換後,顯示在傳統電視螢幕上,具有訊號接收、解調變、解多工、解壓縮、解密、處理視訊轉換、接收用戶遙控…等功能,視聽效果也會更好。
2 、數位電視:這類的電視已經內建數位轉換器,因此可以直接收視數位電視節目,不需另加其他裝備。
3 、個人電腦加上 DTV 介面卡或 USB 數位電視接收器:目前有幾家電腦廠商及電視機廠商合作開發 DTV 介面卡及 USB 數位電視接收器,未來個人電腦也將可以收視數位電視。
答案:是加裝一台小小的「數位機上盒(set-top-box)」就夠了。就電視產業而言,數位化並不一定是電視機本身的數位化,而是電視訊號的傳送過程數位化,在有線電視系統的頭端需要將傳輸訊號的設備數位化,在我們的家中,也必須加裝數位的機上盒。安裝數位機上盒後,不用更換家中的電視機,就可提昇原有電視機的視訊品質,更可以提供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
收視戶除了有更多且更具分眾化的節目可以觀賞外,還可以開始和電視進行互動,透過電子節目選單,觀眾可以查詢即時路況、交通時刻表、或是新聞、股市資訊,還可透過電視玩遊戲,或算命,種種豐富而實用的加值服務,不一而足。而且安裝之後,家長亦可透過「親子鎖」,選擇小孩適合觀看的頻道。
傳統一般家庭電視,稱之為類比電視(AnalogTV),畫面信號是屬連續性的變化,採用NTSC標準。
數位電視則是將畫面信號經數位化處理後,變成一串數據資料,再經數位調變數位轉換,傳輸影音訊息。
由於國際統一的視訊壓縮標準是MPEG-2,技術成熟穩定,使得數位電視成為趨勢的主流,在傳統無線電視台6MHZ頻寬的電視頻道中,可傳送1080條水平掃描線的高畫質電視(High-DefinitionTV),簡稱HDTV。它的畫面比傳統電視(525條)畫面細膩,色彩逼真,同時也提供身歷聲高級音響(杜比AC3)效果。
我國經濟部與國內四家商業無線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民視),以科專計畫專案合作推展,這是我國數位電視廣播新里程碑。
同時政府將於民國95年1月1日停止現在使用的類比電視廣播,全面改為數位廣播,附帶的條件是數位收視普及率必須達到85%,也就是說家裡的舊電視機將不能再用。在此時限以前,數位與類比的節目是同時播出的。
依商業營運需要規劃,由五家無線電視台同時在北部地區建設數位發射系統,形成數位播映平台效益,若以16QAM調變,每頻道可播兩個DVD品質的節目,北部地區在92年底前可看到十個以上之數位節目,讓觀眾多了一種電視娛樂之選擇。未來以此計畫模式,移植至台灣中部、南部、東部等地區,至遲在95年底可完成環島數位廣播五家營運系統。
1.數位電視除可以提供較佳的畫質及音質外,並提供多頻道之服務及傳輸大量的資料。例如數位電視可以同時傳送不同的音軌及字幕,而體育類節目則可由觀眾自行選取不同攝影機所拍攝的角度及呈現球員得分紀錄等互動式服務。此外,數位電視可傳送整版報紙、體育、股市資訊、電腦軟體、電話簿及互動式教材等大筆資料。
2.就國內現有狀況來說,數位電視系統有三大要件:數位訊號、數位電視、解碼器及天線。電視台將節目訊號以數位方式傳送至觀眾家中,經由天線接收後,轉至解碼器內經過解碼程序,由數位電視播放。所以想要在家中收看數位電視節目,前面提到的三大要件缺一不可。
3.一般而言,用現有接收類比電視之天線即可接收數位訊號,至於利用有線電視接收數位訊號,則須俟有線電視數位化後且同意載送無線電視訊號,始能接收無線電視的數位節目訊號。
1.不一定,民眾可用現有的電視機收看數位電視節目,但必須要加裝解碼器,即俗稱之機上盒( Set-Top-Box),經過訊號轉換後,收看數位節目。要提醒的是,如果使用機上盒轉換訊號,在節目畫質上,比較不會有雪花干擾現象,但可能無法使用某些較高階的數位電視功能。
2.電視台發送出來的節目訊號經過數位方式壓縮後,一個頻道可同時播出三個或四個標準畫質的節目,另外加一些「數據傳輸」(Data Broadcasting),如股票、氣象等資訊。或者使用一整個頻道來播放一個「高畫質」的節目,也就是說,以後的數位電視,不僅有節目的播放,還會有更多的加值服務。
3.目前世界上共有三大數位電視播放系統,分別為:
美國ATSC系統
歐洲DVB-T系統
日本ISDB-T系統
我國採用歐洲之DVB-T系統,可以行動接收,在車速達到130公里時仍可清楚地收看電視節目。
4.能否接收數位廣播電視訊號取決於是否有數位解調及解壓縮裝置而非受限於電視機種就目前市受電視機種(LCD, CRT, PDP....)有些已有內含數位解調及解壓縮因此可直接收、收看數位電視節目若無則需添購裝置。
1.家用型機上合(S.T.B)產牌有:
百勝、百一、東元、大同、威翼、高昕、普騰、歌林、聲寶等
價位約:4000~7000元
行動接收STB有民視文化、威翼、普騰等價位約8000~12000元
2.訊號控制器(Switcher)用以切換不同來源訊號輸出
3.這是數位廣播的另一特色,目前類比廣播所能收看的節目每家電視台只有一個,但數位廣播則每台皆可置放三到四個節目,所以您所觀看的"民視新聞台"以往除了透過有線電台外,別無他法(自行衛星接收除外)如今無線數位廣播也是另一途徑,而且更直接所以加添"數位頻道同步播出"字樣就是告訴大眾這個消息也請大家廣為宣傳。
- Aug 19 Sat 2006 21:42
ncc:會提醒決策機關注意
- Aug 15 Tue 2006 23:26
韓國政商齊心打造 3G無限可能
韓國政商齊心打造 3G無限可能
全球最大拍賣網站eBay總裁惠特曼(Meg Whitman)就曾稱讚韓國,是一扇「無限可能之窗」,讓世界親眼看見3G行動寬頻服務的未來。
韓國在通訊產業上的腳步,不見絲毫停頓,甚至即將在今年邁向更高速的4G時代。當歐美還在任由企業各自努力,相互廝殺的同時,在韓國,卻是由政府來扮演通訊產業的火車頭,加上與私人企業的緊密合作,讓韓國3G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先行者。
在韓國首爾南邊的大田市內,一千五百位由企業和政府共同支薪的電子通訊研究所(ETRI)工程師,正在積極研發韓國未來五年的通訊技術計劃「IT839」。這項計劃除了通訊基礎建設的技術外,甚至還包括手機和通訊服務。「我們的角色是幫助發展核心技術,再交給企業去發展出他們的新產品,」ETRI所長尹洙華(譯名)說。
引爆韓國手機電視(Mobile TV)熱潮的數位多媒體廣播(DMB)技術,就是誕生在ETRI。
二○○五年中,韓國鮮京電信(SK Telecom)推出手機收看衛星電視服務,短短四個月內,就有高達十二萬人以每月不到台幣五百元的費用,享受用手機看電視的樂趣。根據ETRI的預測,DMB其後帶動的行動電視專用手機,和專為手機播放的數位節目內容,也將創造超過台幣四千億元的產值,和八萬多個工作機會。
- Aug 09 Wed 2006 16:05
衛星電視vs有線電視
- Jul 27 Thu 2006 21:12
一個來自網際網路以外的寬頻影音殺手 。 數位‧電視‧混戰(撰文:黃彥達)
台灣的網際網路自從寬頻逐漸普及以來,連帶使經營網路電視台的業者生意有起色,多家業者都已經開始獲利。原本經營ADSL業務的 ISP ,因為利潤日漸變低,於是也開始推行寬頻節目內容以求拉高營收。
透過網際網路來收看寬頻的影像節目,不論是電影也好,既有的電視節目也好,或者甚至有網路電視台業者自己製作節目內容,看起來似乎是在網際網路上面找到生機,但是有個無形的殺手正悄悄接近中。
回到電視節目的本質來看,早期的無線電視台在台灣只有三台,收看電視只要買電視機,不需要額外花費就可收看。後來的有線電視興起,全台灣幾乎每家都安裝,每月繳交 600元,可收看上百個頻道。
無線電視台的經營模式,是收看免費,獲利則來自於廣告收入。有線電視的營收模式,是系統業者拉線路到你家,跟你收月費,然後業者去跟頻道內容供應商買節目放給你看,獲利直接來自於內容銷售。
但是網際網路的興起,在影像節目的播放上面另外闢出一條路徑。觀眾可以根據自己想要看的節目付錢,換言之,ADSL用戶每個月付連線費用,如果要看節目得另外花錢。
這也是為什麼網路寬頻節目尚難以威脅到無線電視或者有線電視的原因,因為目前以這種方式觀看節目的成本仍然很高。也因此,網路電視台業者雖然嘴上不說,但所有節目中賣得最好的依然是情色節目。
為了更直接切入家庭節目市場,台灣的中華電信甚至推出MOD 服務( Multimedia On Demand),以遙控器操作,透過機頂盒以及ADSL連線,付月費就可透過電視收看基本頻道,某些影片要額外付費。
此外,隨著行動通訊的發達,在手機人人一隻的情況下,電信業者也提供寬頻節目來分食這個市場。在歐洲已經推出3G服務的業者,標榜可以透過手機行動上網觀看足球比賽,至於看新聞更不是問題。
- Jun 10 Sat 2006 01:03
邱復生獲選電影基金會董事長 振興台灣國片捐出500萬
記者/許文威、林佳慧 根據聯合報9日的報導指出,影視名人邱復生獲選出任電影基金會董事長,他表示,將全力推動11月25日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的金馬、亞太雙獎頒獎典禮,更希望號召國內電影界大團結,復興電影文化創意產業。邱復生大手筆捐出500萬元,作為電影基金。 根據聯合報9日的報導指出,電影基金會8日召開董監事會,選出邱復生出任董事長,遴聘導演李祐寧擔任秘書長,邀請電影學者焦雄屏、李天鐸、台北沖印董事長胡青中、華納威秀董事長王超立、導演協會理事長朱延平等電影界代表,擔任董監事。邱復生希望改善過去電影界四分五裂的情況,團結起來改造大環境。 邱復生說,1996年曾擔任金馬獎主席,之後不曾接管電影團體工作,這次在新聞局電影處、片商公會等力邀下再出任,抱著做公益的態度,因為目前電影不景氣,基金會工作是苦差事,但今年基金會主管的金馬獎執委會,負責金馬、亞太雙獎的頒獎典禮及台灣影視博覽會,責任重大,所以留任原王童繼續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全力以赴。 據民生報指出,這兩年邱復生除了台開,就是忙投資的互動電視,邱復生此番在電影界「重出江湖」,以他深厚的人脈和雄心壯志令業界相當看好,邱復生說:「先把環境搞好,人才找回來,把我們的文化創意產業好好發揮。」 |
- Jun 08 Thu 2006 22:50
【專題】電視台3G播報 手機穩定度為關鍵
【專題】電視台3G播報 手機穩定度為關鍵 |
|||
記者/鄭英廷、蕭伊婷、黃姿云、巫嘉芬、莊佳穎、李詩雅 3G趨勢引爆,目前各電視台新聞報導中,除了即時新聞現場常見的SNG車之外,陸續也使用新科技3G手機運用於現場新聞中,強化報導的即時性和突破性;而目前使用3G手機播報的新聞台則表示,3G播報畫質呈現和傳輸穩定性的改善,成為播報效果的關鍵因素。 ●3G手機運用於新聞連線 畫面傳輸不穩定 三立新聞部經理余朝為表示,目前不管是新聞、節目,其實都已經結合3G手機的使用和推展。3G手機並非不成熟,只因目前效果不佳,因此閱聽眾選擇3G手機看氣象資訊或新聞報導仍屬少數。目前3G手機的優點是即時性夠,可隨時應付突發狀況,但現階段在畫質呈現和穩定度仍不夠,是其缺點。 目前中視、公視的新聞都未使用3G手機來做報導,原因也在於3G手機的畫面傳輸不穩定。公視新聞部採訪組長沈元斌表示,新聞上使用3G手機是強調即時性,但呈現出來的畫質差,而公視在新聞畫面訴求完整、漂亮的畫質,因此目前還不考慮使用3G手機,未來則會依照公視的需求,再來考慮是否使用。中視製播中心副主任李怡軒表示,比起3G手機,中視在SNG使用不便的地方或外島,則常利用Video Phone來搭配ADSL還傳輸畫面,其具有輕巧、攜帶方便及穩定度佳、畫面清晰的特性,因此已多次在選舉中運用。 TVBS公共事務部公關張宥羢表示,TVBS於於平時不使用3G手機做新聞報導,現階段僅有用在選舉報票的使用上。民視節目部影音推廣中心主任游智森表示,民視對於3G手機的運用是為先驅,2005年就曾運用3G科技於選舉當中,作為輔助工具,但還不能夠取代SNG車,目前使用3G運用於新聞報導的機率不算多。 ●3G手機使用未比SNG強勢 余朝為表示,目前SNG及3G手機運用時機及比例上,還是以SNG為主。因為電視為影像的強勢媒體,如果視覺上的效果不佳,即會對民眾接收度產生影響。在新聞報導上,如是緊急突發狀況,SNG車還沒到達現場,就可用3G手機錄下精采畫面,另外,有些地方是SNG達不到的地方,3G手機也具有幫助。 游智森也表示,3G手機可以運用於SNG車到達不了的地方搶其即時性,像是道路坍方或是捷運車道底下等,SNG車輛無法進入之處,此時3G手機的輕便性即可發揮功能。東森新聞部副控組組長咸儀堯表示,採訪新聞上依舊是以SNG車為主,而3G手機是輔助工具。 余朝為也舉例表示,於選舉時使用3G手機報票,但是畫面在電視上的呈現不清晰或不穩定等等,所以一般觀眾通常還是選擇以SNG live超越3G手機的接受程度,比例上來說,SNG在比例使用上及接收度方面,都高出3G手機很多。 在電視台與3G手機業者的合作方面,余朝為說,目前3G手機並非技術不成熟,只是在畫質的呈現及訊號傳送的穩定度上,如天候狀況或手機功能的影響等,只要未來能有所改善,三立電視台已全部準備好隨時大舉發展3G手機的使用。所以,目前也並未跟任何3G手機業者合作。 ●電視台使用3G手機未來將連結網路 余朝為說,為了配合將來3G手機發展的趨勢,也已經將文稿系統做轉換,並連結在網路上,使將來3G手機成熟後,三立都已經做好預先的準備工作,隨時都可以上線。除氣象外,在選舉或天然災害上,未來也都希望透過3G手機傳達,未來三立不會放棄這方面的發展。 未來使用計畫上,張宥羢則說,會依個案或突發情形來決定使用3G手機,並表示或許年底選舉還會使用3G手機來報票。游智森表示,使用3G手機方面短期內尚有頻寬的問題未能解決,盼未來能有效改善,3G手機是未來的趨勢,因此民視除了已成為手機影音內容最大的提供者外,也將努力於影像之匯整。 |
- Jun 07 Wed 2006 01:18
寬頻降價 NCC點名中華電信
寬頻降價 NCC點名中華電信 |
|
記者/實習記者葉慧麗 台灣寬頻網路引發費用過高爭議,中華電信涉嫌提供國際寬頻加表資料不符事實,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要求中華電信在1個月內提出完整成本分析,否則不排除由NCC定降價標準。 根據聯合報6日報導,NCC委員指出,中華電信所提供的費率比較資料,計算方式有問題,並有選擇性提供有利資料的嫌疑。NCC要求中華電信提出完整的成本計價數據,並邀外部財經專家組成專案小組審議降價空間。目前初步估計降幅至少2%,以中華電信2M月租費880元為例,應降價17.6元。 中華電信表示,外界對寬頻費率的批評是根據國民所的比價而來,但ADSL的採購成本並不因國民所得而有差別。他們也強調,台灣寬頻入門費率算是全球最便宜的。 NCC委員會則表示,以基本入門的費率比較,中華電信ADSL費用並非最便宜。以上網速度100k計算,日本的費用約8分美元;韓國約7分美元;台灣卻需1.8角美元。這顯示了中華電信有降價空間。 |
- May 31 Wed 2006 20:52
沒有退路,能量更大
詹仁雄 (數位製作事業公司副總經理)
沒有退路,能量更大
大部份人認識詹仁雄的方式,不外乎是鬼才製作人、漫畫家、品味男子。然而有一個角度是大家經常忽略的,那是職場上的詹仁雄。10多年前的起點,是小助理詹仁雄,現在是數位製作事業公司副總經理詹仁雄。
2006年5月 Cheers雜誌
文─盧智芳‧王曉晴 特約攝影─黃大川
看起來好像沒正式當過上班族,但是詹仁雄對職場有他自己非常獨到的觀察。
隔了近10年,他最近就同一主題創作的四格漫畫續集《非常辦公室2》,一樣是精準又犀利地描繪出辦公室裡形形色色的百態。
這種可以穿越"partition"(辦公室隔板)的眼光,或許是源於詹仁雄一路的歷練。實踐家專畢業後,他不想去那些看起來「遜遜」的公司,才進入電視圈。起初的想法很單純,只是「最少最少可以認識一些人,對以後開店有幫助,」他笑著說。
結果,起薪只有2萬3千元,另外扣稅,工作時間長又要隨傳隨到,這些還不是最痛苦的,對他而言最大的委屈,是每天工作內容很瑣碎,要搬東西、買檳榔、服侍藝人跟製作人。每次開同學會,詹仁雄都覺得自己的工作真是「不夠高雅」。
其實詹仁雄從小就以反應快、夠聰明著稱,他自己也覺得自己「很臭屁」,但是太機靈的另外一面,就是對事情理解很快,卻不夠深刻。
等到他出社會,因為老爸再也拿不出供他出國留學的學費,反而令詹仁雄覺得沒有退路,「要靜下來做一些事,而且一步一步做完。」儘管第1年,他每天起床都只有2個念頭,「一是我不幹了,一是拿把刀子去殺了製作人」,他還是撐過來了。
「耐操」加上他善於掌握社會脈動,轉化新點子的能力,詹仁雄很快地在電視圈中崛起,成為當紅製作人。
回頭去看,他反而很珍惜這段過程,不僅磨練了性情,也為往後的做事態度打下基礎。
詹仁雄做紅了很多節目,不過照他自己的說法,失敗的節目更多。這幾年,他走過失敗,角色也從單純的創意人走向更多經營管理。
接受《Cheers》雜誌專訪時,詹仁雄談到年輕時不為人知的過程、對現階段人生與成就的定義,還有從5年級主管的角度對職場新生代的看法,言談中盡展「鬼才」的幽默、深刻,又令人不時會心一笑。
***********************************************************
想像與現實果然有差距。我畢業於實踐家專(現為實踐大學)平面設計科,原本以為我的樣子很機靈,作品也不差,應該很容易找工作。現實是,我投履歷到很多家公司,結果回覆的都是遜遜、面積不超過8坪大的小公司。
天生樂觀的我回想起學生時代,曾做過舞台劇,加上姊姊鼓勵,我轉向投履歷到傳播製作公司,很快就被錄取,從此跨進傳播界,轉眼10多年。
起初我進傳播圈沒有太多想法,只單純想做做看,心裡盤算,若做1、2年還無發展,至少認識多點名人,或許對我以後回家開店會有幫助。
一念之間,我轉進傳播界,和所有「學非所用」的社會新鮮人一樣,我也曾憂慮,做節目不是我拿手的,我行嗎?
起步與同學有落差,卻跳更高
但擔憂專業能力以前,我首先要面對與同學間的職務落差。那時進傳播界的起薪是2萬3千元,跟其他行業比,不算太低。但從節目助理做起,每天工作包括送快遞、買便當、買檳榔、侍奉大牌製作人與明星,就像雜役一般。
而我大部份同學進廣告公司,每天在辦公桌前做平面設計,工作內涵比我「高雅」許多,尤其工作前幾年辦同學會,常會明顯感覺彼此的職務落差。
克服這項障礙需要時間,而培養專業更需要經驗累積。我真正開始做節目才發覺,傳播行業不一定要畢業於傳播相關科系的人來做。既然過去所學是平面設計,我把電視螢幕想成一張A4紙,做節目像在做這張紙的layout(視覺呈現),思考重點是要用什麼字體、logo(商標)怎麼擺、電腦動畫如何呈現……,當中觀眾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一隻烏鴉飛過螢幕。那時沒有人想過電視節目能做CI(識別系統),我先做了,結果改變往後的電視節目製作。
沒有退路了
我做電視節目爆發的能量,主要來自我沒有退路,當人沒有退路可走,眼前的工作能量就會更大。
如同當兵前的我很臭屁,總認為自己有小聰明。直到退伍出社會後,父親無法再資助我出國讀書,我才發現我沒有退路了,我必須很認真、按部就班去做一件事,即使這件事很愚蠢,我都必須把它做好,這樣的覺悟也奠定我往後的工作掌控與定性。
從此我認真專注於工作,即使星期天晚上8點、農曆大年初一被找回公司,或製作人百般挑剔,我都盡力配合主管要求,不挑工作,不分職務大小,不卑不亢又「耐操」。
其實個性不愛守規矩的我,很難適應這種不曉得何時下班、哪天放假的工作型態。工作第1年,我經常起床只有2個念頭:「一是我不幹了,一是拿把刀子去殺了製作人」。
但我撐過去了。事後回想那段受牽制的助理生涯,最大的收穫是,幫我養成按部就班的工作態度。我不再只耍小聰明,想用最快的速度把事情搞好,反倒深切領悟,再聰明的人都必須先把自己歸零,按部就班完成每項步驟,才能將工作做到最好。
現在我很感激那位極盡磨練我的資深製作人(指資深電視製作人侯之燕),她曾開玩笑要我養她或娶她,我回應她:「養你沒問題,但娶你絕對辦不到。」從這樣的對話,可察覺我們的關係很好,年輕人要能正面思考,懂得學習,成功就會來。
學習面對失敗,成功作用力更強
若想成功,還要學會面對失敗。例如製作人要先面對低收視率、節目被停等窘狀,才能從低谷彈得更高。大部份成功都來自失敗,比起我做紅的節目,失敗的節目更多,世上沒有永遠不敗的人,重要的是能否學會面對失敗,再求取成功。
《我猜我猜我猜猜》是讓我嶄露頭角的電視節目,現在它很紅,但它也曾面臨過低收視率。《我猜》早期像《兩代電力公司》,主軸為探討兩代溝通問題,節目起初頗受好評,做了10集後,趣味漸漸消失,甚至有廣告商直接挑明跟我說:「你們的節目很難看。」
這是我第1次認真面對失敗。當時我耐住性子問那位廣告商:「那你覺得什麼節目好看?」雖然他的建議未必完全正確,但他卻真實告訴我,一位廣告商或觀眾的心態。就這樣我腦子裡有了新想法,我想做一個24到40歲婦女想看的節目,這不是我平常看的,而是我母親、阿姨想看的。那時第四台全是瘦身廣告,常會引起某種女性關注,藉由這項靈感,我做了「人不可貌相」單元。然後找那時還不是天王的吳宗憲當主持人,結果收視率變成2倍,讓我第1次用自省功夫得到成功。
成就來自獲得尊重
擁有成功是否就能獲得成就?工作人初入職場,對「成就」的要求很簡單,只求名與利。不過當工作人成熟到某種階段,成就便來自得到尊重。
當我處在追求名利的階段時,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某位資深、具有權力的製作人說:「製作人沒有地位,賺的錢太少了。」那時我不明白這句話,後來我成熟到某種程度才發現,這位製作人口中的沒有地位,指的是他自己,因為他做節目只為「賺錢」,當然得不到社會地位與尊重。
不同的是,知名資深製作人王偉忠每推出新電視節目,總能獲得中產階級迴響。因為他愛做節目,他做節目有理想,賺錢不是他的第一目標,讓他獲得了地位與尊重。
成就也來自於我能勇敢大聲告訴大家我做哪個節目。台灣100多個頻道有上百個節目,當中很多製作人不敢理直氣壯告訴大眾,他做哪個節目,同樣也無法得到尊重。
漸漸成為公眾人物後,面對媒體的追逐與捕風捉影,我只想說:我不是曠世奇才,我很多成就都是努力得來的。如同電影《春心蕩漾》最後結尾,男主角跟女主角說:「我知道我不是那麼好,但我會努力成為你希望的那個男人,也許我會犯錯,請你給我機會。」若能以同樣心態面對工作,「成功」就會自動報到。